來源:襄陽運營公司 發布時間:2021年06月09日
上線 “微黨課”、參觀紅色紀念展館,短、平、快推送讓黨史識在指尖上活躍;體驗“紅色之路”,把黨員干部帶進實境課堂,在學習中交流互動……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,襄陽運營公司立足本地實際,充分用好用活紅色資源生動教材,堅持以學為基、以史為鑒、以行見效,充分激發了廣大黨員干部學習熱潮和干事創業的動力,奮力譜寫湖北交投高質量發展新篇章。
突出以上率下 全面落實“學”的要求
“要準確把握黨史學習教育的總體要求,把準學習方向,注重學習方法,把學黨史、悟思想、辦實事、開新局貫徹于黨史學習教育的全過程......”3月初,襄陽運營公司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動員會,傳達學習中央、省委和交投集團關于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的精神,對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進行安排部署。
公司第一時間成立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,制定印發黨史學習教育實施方案,列出了21項重點“任務清單”,明確工作要求、責任部門和時間進度。為確保黨史學習教育“全覆蓋”,公司還組建“宣講團”,以集中宣講引領學習教育“聲”入人心。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,制定宣講菜單,提供“點單式”宣講服務,沉到一線開展分眾化、對象化宣講。截止目前,公司各單位累計開展集中宣講30余次,在廣大干部群眾中營造出了處處有課堂、時時被熏陶、人人受教育的濃厚氛圍。
積極發揮“線上+線下”學習優勢,通過“學習強國”、“共產黨員”等教育平臺,拓大學習“半徑”;開辟“學習專欄”、“黨史讀書角”等教育陣地,深化學習“維度”,學習實效逐步提升。今年以來,公司組織中心組黨史專題學習2次、開辦黨史學習教育讀書班1期、“線上+線下”黨課宣講40余次,在“黨史學習教育”專欄發布微信文章30余篇。
強化政治引領 找準“力”的關鍵點
“要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、觀照現實、推動工作結合起來,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,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效......”在“學黨史 憶風華百年”活動現場,黨委書記周愛民提出殷切期望。
黨旗所指就是沖鋒所向。面對“一體化”改革的新要求,公司堅持統籌規劃“一盤棋”,突出建強組織這條“基準線”, 對基層黨組織設置進行調整,整合、優化基層黨建工作力量,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;聚焦“打好基礎”,釋放“組織活力”,聚焦主業主責,切實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;盯緊“關鍵少數”,強化“第一責任”,讓黨員干部在學習過程中摸準民生痛點、尋求破解方法、增強辦事實效。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層之臺,起于累土。連日來,各級黨組織堅持“規定動作”與“自選動作”同向發力,通過將“黨史課堂”搬到“九口堰革命教育基地”、“革命紀念館”等紅色陣地,開啟“微黨課同期聲”“黨史讀書班”等“1+N”活動模式,積極為支部書記“搭臺子、加擔子、打旗子”,“一級帶著一級學”的紅色磁場效應不斷凸顯。與此同時,“描繪‘我’的初心使命”“漫畫‘清廉’黨史”等特色鮮明的廉政文化活動,將品牌建設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各環節。“黨史故事進費亭”“紅色剪紙映初心”“青春分享會”等自選動作也在一線活躍。
著力干在實處 迎難而上“解民憂”
“這里是襄陽動力890交通廣播,目前,襄陽西收費站正在改擴建,需要出行的朋友們請繞行襄陽北或隆中收費站……”廣播里傳來主持人的聲音,為廣大司乘出行提前“預警”。
為打造市民出行襄陽高速“新體驗”,襄陽運營公司聯合襄陽市政府制訂了襄陽西收費站改擴建工程計劃,由班子成員掛牌督辦、跟蹤推進。公司還將站口改擴建期間可能出現的“堵點”前置,聯合地方交警、路政、廣播電臺等部門建立“全天候應急保暢”機制,同步做好“線下疏導、線上預警”,確保最大限度緩解“堵點”,最大程度回應“槽點”。
據了解,改擴建工作正有序推進中,力爭年底前完成改造,屆時,襄陽西收費站通行擁堵問題將得到極大的改善。
類似襄陽西這樣的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不止一件。還記得在保神高速運營籌備之初,襄陽公司抽調精兵強將組成“籌備專班”,克服水電、食宿等困難,化身“搬運工”、“裝修工”穿梭在保神路段各收費站口?!皼]有爐灶就吃面包、泡面”,回憶起剛進籌備組的場景,張揚感覺記憶猶新。連日來,公司領導“駐點辦公”、“多方協調”,經過五十多天的連續“奮戰”,保神高速終于在5月28日如期開通。保神高速的順利通車,將成為加速“襄十隨神”北部陣列產業轉型升級、推動鄂西北現代生態旅游圈和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支撐。
這些都是襄陽運營公司“保通保暢”的實際行動,更是開展“學黨史.辦實事”的活動縮影。
今年以來,襄陽運營公司通過“大走訪”、“大調研”,公司廣泛收集基層“微心愿”、梳理民生“微項目”,襄陽西改擴建、保神路段開通、孝襄段橋頭安全防護等13項“雙微”項目實行線下認領、線上發布兌現進展,切實打通為民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除此之外,公司還充分發揮“志愿服務隊”的優勢,走出單位、走進村莊、社區和學校,“清理樓道垃圾”、“送安全知識進課堂”、“愛心公益助農”……“紅馬甲”、“小黃帽”活躍在田間地頭,贏得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。